个人介绍:尹少启,中共党员,350VIP浦京集团2017届研究生,研二赴日本法政大学社会学系公派留学。山东省优秀毕业生,曾多次获得新浦京集团350Vp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新浦京集团350Vp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现已签约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
阳光炙热,冷风开启,鲜切西瓜的味道在屋子里弥漫延展。转眼夏季来临,现在仍记得寒假离校前还对返校之后的进程做了计划,没成想,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一切的计划都得在家中完成。也没成想,我和山大竟已告别将近半年。
还记得初见山大时的惊喜与失落,开心是顺利通过推免考试,能继续深造;失落于对城市环境的不满,对未来生活有些忧虑。现在回看,在山大的种种经历也已经成为成长路上的坚实脚印。
倘若问我在读研阶段最大的收获,一是我遇到的这群挚友,特别是经常一起喝茶写论文的明慧儿和涵哥;总是听我唠叨和吐槽的子慧和旭哥;他们的出现,为枯燥的学术生活平添了许多欢乐与怀念。
二是我受到的系统学术训练。还记得我刚入学时,甚至很难讲出质化和量化的特点与使用方法。当时邱老师为我们定期开读书会,在导师推荐的书目阅读中,我渐渐厘清了二者的差别,也形成了读研阶段最初的问题意识以及论文写作逻辑。
学院为我们开设的两门课程成为了我量化学习的起点。冯强老师是我的量化启蒙老师,冯老师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上妙语连珠,乐趣横生,为我的研究方法学习打开了全新思路。杨晓冬老师是我们学院的量化达人,她在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上对我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严格训练。研一时,我对量化学习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也尝试着在课余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些实践研究。从政务类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到民国报刊中议题框架的变迁,当时自己乐此不疲地每天在图书馆爬取数据、内容编码、使用初学的SPSS进行量化分析。虽然当时自己出现了很多错误,不断推翻修正,但是从真正实践中获取的经验和成果展示时的成就感,一直激励着我想要进行更加深入地学习。
我最开始的量化练习多集中在对既有资料所进行的内容分析,对于田野调查等方法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实践机遇。机会源于研一上学期结束的寒假,当时我有幸得到了学校公派日本留学的机会,到日本后,我选修的一门移民课程为我提供了灵感。移民课程中涉及到了许多关于移民群体身份认同与人际关系的文献介绍,东京是日本华人华侨最大规模的聚集地,而青少年华裔是我国华人群体的新生代力量。于是我想,在日本的华裔青少年群体,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状况如何?能否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对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进行研究?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之后,我和导师确定了选题的可行性。于是着手开始了对东京华裔青少年群体的接触。在日方老师的指导下,我联系上了东京两所最大的周末制中文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招收华人家庭的子女,帮助他们对汉语的学习。两所学校在东京首都圈地区共设立了二十几所分校,几乎涵盖了首都圈内所有的华人聚集区。通过在两个校区进行了初步访谈后,我确定了具体的研究变量,然后制定了初步的日语问卷进行预调查。之后结合现场情况以及老师们的建议,对问卷内容进行了调整修改,形成了最终的日语问卷。
正式的问卷发放一共历经了8周时间,我一共在14个校区进行了线下调查。同时也依托日本华人华侨妇女联合会进行了线上问卷的发放。对问卷回收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后,对于变量关系的原因阐释我对部分华裔进行了深入访谈。整个调查历时小半年的时间终于告一段落。
“定量分析是对客观联系的展现,我们希望去探寻变量间的关系。但定性分析是对现实世界的关切,我们希望去阐释背后的故事。”这句教导让我成为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我在毕业论文的前半部分完成了对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后,最后两章对变量间的深层勾连进行了原因解读,想力争为大家展现在日华裔青少年群体更加鲜明立体的形象。
调查中所发生的故事仍历历在目,我感慨于在日华裔少年对祖(籍)国认同感的延续;感动于在日华人群体对汉语传承的坚定信念;感恩于各类力量对研究所提供的支持与鼓励。虽然在学术的道路上涉入未深,但在此次锻炼中收获的经验与知识是人生宝藏,我才知道通过学术可以为感触世界提供无尽可能。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是我打开研究兴趣的窗口,透过它们我想去了解一个个真实的群体,一串串动人的故事。我想,这也是我作为新传学子的情怀所在。和山大的别离并非学术终点,希冀自己秉持学无止境的学术精神,认真对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