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青春榜样——2020毕业季5 | 王鸿坤:我做不了“斜杠青年”
作者:   时间:2020-06-26   点击数:

个人介绍:王鸿坤,350VIP浦京集团2017级硕士研究生,2020年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连续两年获得新浦京集团350Vp一等学业奖学金,与导师合作发表CSSCI论文两篇、中文核心论文一篇,多篇论文被国内外学术会议接收。现已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我记得前两年有一个热度很高的词——斜杠青年,很多人都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个人主页上,用很多个“/”来定义自己,比如“××Ph.D在读/健身/摄影/手账/旅行”。我由衷地羡慕这种能给自己贴上多个人生标签的人,他们的生活丰富有趣、恣意洒脱,总在尝试不同的身份,也总能在各个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我非常想体验这种充盈绚丽的人生。

但很遗憾,我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多重任务处理小能手,当我的日常生活中事件过多时,焦虑、烦闷、低落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就相继出现,搞得我身心俱疲。在认清这个现实之后,我就告诉自己,老老实实做个“单杠少女”吧,专注于一件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它做到极致。

因为一直有读博的打算,所以我在硕士期间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努力让自己迈入学术研究的大门,这个选择似乎让我这三年的生活变得平淡无趣。

校园里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图书馆,电脑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软件是word和某PDF阅读器,偶尔趁假期出去旅行,日常休闲娱乐活动是嗑CP和遛弯。我也时常问自己,这种生活是不是过于无趣了,等老了都没有事情可以回忆,到那时候会不会觉得可惜?然后转头再安慰自己,想那么多干嘛,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吧。

作为一个“非天赋型选手”,保证学习时间是让自己慢慢进步的基础。当长时间的学习成为一种常态时,一个舒服的节奏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规律平缓的生活才能让我保持专注和高效。早睡早起,三餐定时;一天的to-do-list不能太密集,多个学习任务要定时切换;在没有紧急事情要完成的情况下,晚饭之后是我的放空和社交时间,跟爸爸妈妈打电话,和朋友聊闲天,或者做一些无意义但很解压的小事。之前会去模仿一些学习Vlog里呈现的模式,讲求仪式感,而且想把一天安排得很紧凑,但最终却让我感觉疲惫烦躁。慢慢地我学会了不被其他人的节奏所影响,不断自我调整和磨合,找到了适合自己并能长期坚持下去的生活学习节奏。

决心要走读博这条路之后,论文产出就变成了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但“输入-输出”实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开始完全不知道写什么,到逐渐开始生产学术垃圾,再到写出差强人意的内容,这个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很长一段时间,我完全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每天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无效学习。在最崩溃的那个阶段,我打电话跟爸爸妈妈边哭边说,和别人比起来,我好像只在忙学习这一件事,但是我连这一件事都做不好。但走过这个阶段之后,我又感觉自己挺幸运的,好像突然有那么一天,我学会了如何有针对性地搜索文献资料,能够想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论文结构,能比较有效地和导师讨论问题。厚积薄发这个词没有欺骗我。

研一困扰我最久的一件事,是研究方法的选择。我一直在三种研究方法之间来回摇摆:自己擅长熟悉的研究方法、觉得有趣想尝试的研究方法、比较容易发论文但对自己来说难度较高的研究方法,在我的脑海中,也存在一种“研究方法优劣论”。后来我意识到,没有哪种研究方法更酷炫的说法,最酷的应该是实现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完美搭配。对各种研究方法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然后大胆地去应用,模仿经典研究也好,开展自己不成熟的研究也好,总之要着手去做,而非只是阅读研究方法教科书。

低落和自我否定似乎是我三年硕士生活的主调,而坦诚地告诉父母、导师、朋友自己的难过,则是帮助我一次次走出低潮期的利器。适当地向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不丢人,封闭自己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每当我丧气十足地诉说我的烦恼时,我的父母一直努力理解我、宽慰我,我的导师刘明洋教授始终给予我肯定和鼓励,我的师兄和同门总会给我诚恳的建议,小巩同学在她自己焦头烂额之际也愿意耐心倾听我的烦闷,这些都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马上要离开350VIP浦京集团了,之后的路上一定有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就用师兄告诉我的话结束这篇很正经的总结吧,“别红眼,别害怕,也别焦虑”,要努力成长为厉害的大人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