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艺术传播”混合式教学走进“珍藏:中国经典影片展映”,我们师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李谡 、王源   时间:2020-12-12   点击数:

12月11日,我们于晓风副教授开设的本科生专业限选课“艺术传播”将课堂搬进济南百丽宫影城,借助“珍藏:中国经典影片展映”活动,开展深入现场的混合式教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本科生辅导员许玉莲,团委负责人、研究生辅导员杨璐带领本科生党支部和2019、2020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部分党员以及团员骨干一起观影,共同接受了一场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珍藏:中国经典影片展映”是全国艺术电影联盟推出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珍藏和修复的经典影片推广活动,是优秀国产艺术影片放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杭州、济南、长沙、广州、厦门、遵义、安溪等11个城市巡回举办。此次引入“艺术传播”课程的,是由鲁迅、老舍两位文学巨匠名著改编的电影《祝福》和《龙须沟》。《祝福》的4K修复版入围了202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经典单元”;《龙须沟》则是表演大师于是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问世之后经久不衰。“我们力图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年轻人尝试接受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并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有所感触。”活动开始前,“珍藏:中国经典影片展映”济南站承办方济南百丽宫影城经理董文欣向记者介绍道。

在混合式教学内容设计上,本次课程依托主题观影活动,创新授课形式,尝试建构课堂知识讲授与学生现实体验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打通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藩篱;借助文学和电影两种艺术文本的跨界符号解读,从经典态度、文化立场和媒介意识三个层面,让学生切身体验电影艺术之美和家国情怀之深;在讲述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进路的同时,拓展文化视野,厚实艺术素养,坚定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自信,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放映结束后,于晓风和本次课程的学术嘉宾董文欣针对文学文本的影像化艺术改编进行现场教学。董文欣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有三:一是所传递的社会价值恒久存在,二是秉承大众化、通俗化的传播特点,三是经典艺术作品本身的不可复制性。于晓风首先介绍了两部影片的摄制背景,然后讲解了艺术经典传承中国家认同、民族意识、阶级情感三重维度的基本认知,引导同学们开启了关于如何利用文学经典资源、对待文学经典价值和反映文学经典内容的进一步思考。

课堂互动环节,现场反应热烈。2019级本科生周俊龙认为,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却仍然能够经久不衰的影片,能经受住历史的和人民的检验的电影才能被称得上是“经典”。2020级本科生吴卓林非常喜欢老舍的作品,认为电影的还原度很高:“市井生活描述的十分到位。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龙须沟!”2019级本科生敖宇认为,从前看小说《祝福》只看到阶级,看到个人在时代洪流下无可挽回的悲剧,然而今天在电影中,却看到了国家、民族和阶级——这三个深深烙印在电影中的记忆。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我们师生同样反响强烈。许玉莲认为,这是一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成功尝试,生动的课堂让同学们在一线影院亲近经典电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精神洗礼,实现融专业教育、文化熏陶、审美感悟和道德涵育于一体的育人目标,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这样的创新课堂,一起努力开创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杨璐认为,两部影片将经典文学和话剧再度创作为经典电影,在对原著内核传承和价值表达的有效增益中蕴含着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人们在冷漠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守着温暖向上的心境——对于当代青年学子具有独特的指导和教育意义,体现了经典电影传播的文化价值和导向效能。2017级本科生张书琴认为,夏衍先生对《祝福》短篇小说的改编,不是表面上或割裂地模仿,而是基于鲁迅先生作品所触及的思想背景——旧时代中国农村生活各阶级动态和人物情感的真切体会。2017级本科生高若菲认为,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其中的瑰宝,电影价值跨越时光,更承载着社会历史记忆,透过两部作品从文学文本到视听呈现的改编,可以窥见作品所处的时代风貌,感触遥远的仇恨悲伤和胜利喜悦。

201607692039_.pic_hd

本次活动属于我们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具体举措。结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方向,我们将在构建“新传品牌”“山大精神”的红色文化现实价值,拓展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视野、新思路方面,进行更多有益探索。

 (文/李谡 王源 图/李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