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讲述战疫一线的采访故事”(4) ——杨海:面对疫情保持理性思考
作者:尚佳   时间:2020-04-22   点击数:

讲述人:杨海,中国青年报记者。1990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5年入职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本次在一线,写出了《白皮手册与绿皮手册: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之变》《武汉早期疫情上报为何一度中断》等作品。他以前在冰点周末发表的代表作还包括《重生》《扎进命运的74刀》《你不知道的北京地铁》《大兴安岭冰与火》等。

疫情发生后,杨海记者前往湖北一线开展报道,深入采访、挖掘实情,通过调查采访书写多篇有深度的报道,记录真实的抗疫一线。

图片说明:这是杨海记者在火神山医院采访时的照片

4月22日,350VIP浦京集团刘明洋教授主持的“业界精英进课堂”网络课程顺利开展。这一次,与同学们进行分享的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杨海记者。疫情期间,杨海通过调查采访,发表多篇稿件,他通过讲述自己在湖北战疫一线进行采访报道的经历,告诉同学们报道中应当具备理性思考能力,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

交流伊始,杨海提及自己主动报名前往武汉的原因,碰到疫情,身为记者,前往一线报道正是在亲历历史。接下来,杨海从自身采访经历出发,向同学们讲述了疫情报道中,面对众多媒体的竞争压力,该如何“突围”。他谈到自己初到武汉时的情况,众多更早抵达疫区的记者已经进入报道状态,媒体间竞争压力大,重复性的报道多,容易失去方向,因此必须先给确定好报道目标,才能不在竞争中随波逐流。“拿着一把钥匙打开一道门,又拿着下一把钥匙打开下一道门”,在他眼里,新闻采访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接着,杨海向同学们生动讲述了自己在一线寻找问题、寻找采访对象的经历,说明对事实进行核查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采访中的一些沟通技巧。他着重讲述《白皮手册与绿皮手册: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之变》这篇报道的采访过程,杨海称,采访需要首先理清逻辑,找到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包括一线医生、专家组、官员等,通过对他们的采访,不断核查和证实手头资料,确保稿件的严谨性。在面对重大事件时,一定要对事件有宏观把握,对自己所写的内容负责,比普通稿件有更加严格的标准。

杨海提醒同学们,报道中必须分清“期待“与“事实”,纠正新闻假想。当下媒体竞争激烈,记者容易带着自我期待采访,再得出推论,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影响了记者的判断力,也是当下一些媒体常犯的错误。在资料没有拿实的情况下,没有逻辑严密的论证而说明一些事实有关联,是非常容易踏入的误区。因此遇到问题时,一定要警惕让自己“兴奋”的东西,越是碰到这样的问题越是要通过逻辑判断、理性思考。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杨海耐心进行了互动和解答。在谈及“细节挖掘”时,杨海称,真正的好细节是多观察出来的,记者应当具备感知能力,除了提问,还要打开五官,眼睛、耳朵、鼻子,都可能为报道挖掘细节。“记者要向刑警一样工作”,在生活中就要培养爱思考、爱感知的习惯。在回答如何培养逻辑思考和随机应变能力时,杨海也给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多思考,碰到事情多考虑“为什么”;增加知识储备,注重方法论的培育,在阅读中打开视野、培养审美;鼓励同学进行新闻实践,同时,学生时代注重汲取课堂的理论知识,珍惜在学校中“充电”的机会,踏入社会后,学校中学到的思考判断能力就会得以回馈。

理性思考的能力对新闻工作者至关重要。从杨海记者的讲述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一名记者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也认识到了新闻人理性、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为当代新闻学子带来积极的示范和启示作用,鼓励着新闻学子积极思考、投身实践。

今天的课程,除本科大三年级的同学外,还有本科大一、大二以及部分研究生同学,在线进行了旁听。

(文/尚佳)